家禽中暑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
家禽中暑是热射病和日射病的总称,各种家禽均可发病,发病急,死亡快,是由于烈日暴晒或环境温度过高导致家禽中枢神经紊乱、心衰猝死的一种急性病。
中暑是夏季常发的一种病,多发于产蛋禽和肉禽。特别是规模化得大中型养殖场,一旦发病损失较为惨重。主要发病原因:饲养密度过大,通风不良,舍内高温高湿,在炎热的午后未采取降温措施或措施使用不当,饮水不足,均可引发此病。
发病机制:在炎热的夏季,家禽无汗腺,不能很好的调节自身的体温平衡,抗热应激能力差,只有通过张口呼吸,蒸发口中的水分达到降温目的。长时间的热应激使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,致使家禽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,刺激呼吸中枢神经兴奋,呼吸次数增多,加深加快,使动脉血中Pco2的含量升高,增加肺脏的通气流量;另一部分co2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,与脑脊液中的水生成H2CO3,解离出H+。血中的H+刺激延髓中枢的化学感受器,再一次引起呼吸中枢兴奋,使呼吸继续加深加快。当长时间高温得不到缓解时,血液中的H2CO3、H+含量会持续升高,最后导致家禽H2CO3中毒而死。
临床症状:在炎热的午后突然死亡,且肥胖的鸡只较多,体温升高,采食量下降,饮水量剧增,喜卧不动,张口呼吸,两翅张开,蛋鸡多发于午夜,泄殖腔内有未产出的蛋,粪便稀薄不成形。
鸭主要表现烦躁不安,战栗,体温升高,走路不稳,惊厥,呼吸次数增多,最后虚脱致死。
病理变化;机体灼热烫手,皮肤发绀,嗉囊中有大量的水;血凝不良,尸僵不全;脑膜充血,出血,淤血;肝脏肿涨,易碎,胆囊充盈;心包积液,心肌出血;肺淤血,水肿;肠壁变薄,肠粘膜脱落;卵巢淤血,输卵管水肿。
预防措施:1 及时安装湿帘和风机,做好防暑降温工作,配备发电机以备急用;蛋鸡禽也可安装吊扇;
2 在禽舍周围种植树木或搭遮阳网,防止烈日长时间直射;采取纵向通风,加大通风量,降低舍内温度湿度;
3 降低饲养密度,增加饮水器具和饮水次数;
4 蛋禽可在午夜12:00—02:00开灯,供给清水饮用,驱使运动可降低死亡;
5 坚持在早晚凉爽时间放鸭,尽量供应
6 在炎热时间可直接向禽舍内或禽体喷洒凉水;
7 及时挑出发病鸡只,放在通风凉爽地灌服凉水。
治疗:1 发病群体,在饮水中加入“清热凉血”
2 在饮水中添加“冰爽”500公斤水/袋自由饮用;
3 也可在水中适量添加小苏打2斤/100公斤水,且记小苏打不可长期添加,易导致群体腹泻;
4 在饲料内添加1‰的柠檬酸,自由采食。
5 在饲料内添加维生素、藿香、薄荷、冰片等清热凉血药物,增加抗热应激能力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