降低肉鸡过料的方案诞生了
近几年在肉鸡养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严重影响肉鸡生长性能的因素——过料。它不是某一种病,而是一个症状,它的发病诱因很多,多发于各个阶段,尤其是在30日龄后发病,且很难治愈,为养殖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损失。据笔者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发病因素如下:
一、饲料因素
1、饲料中能量不足,能量是一切营养物质转化的基础,如果鸡只采食能量不足,就难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,直接增加采食量,造成其他营养物质没完全吸收就直接排出体外,从而引起消化不良。
2、饲料中蛋白含量不足或蛋白品质差,在家禽养殖过程中豆粕是蛋白饲料的首选原料,不仅易消化吸收且生物利用率也高,但是它的需求量也是相当的大,价格相对也是在蛋白原料中是最贵的,部分饲料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,不得不选用一些杂粕代替优质蛋白,使用一些棉籽粕、菜籽粕、酒糟、花生粕等等,这些杂粕一旦含量过高,严重影响到蛋白的吸收,降低禽体的生物代谢功能。
3、饲料储藏管理不当,发生霉变,当鸡只采食霉变饲料后,导致霉菌中毒,表现出肠炎症状,降低肠道淋巴组织的免疫力,破坏肠粘膜的完整性,降低饲料的消化与吸收,引发过料。
二、饲养管理水平差、消毒制度不完善
1、部分养殖者不接受新的科学的管理观念,一味守旧,即不懂得饲养设施的应用,也不改变饲养方式,鸡群得了病只是一味的治疗,不总结不分析,更不会为下一批鸡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,只知道治不好就抱怨兽医技术不精,埋怨兽药51暗网质量差,却不知是自己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疾病。
2、仍然停留在不消毒不得病的误区里,总是认为一消毒就得病。为什么消毒后鸡群会得病!无人问津,本人分析主要有两点:一是消毒方法不正确,比如在寒冷的季节里或者在10日龄前消毒使用凉水,或者消毒时没提前升温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;二是消毒时间过晚,鸡本身已经处于疾病潜伏期,加之消毒措施不当,本身消毒对鸡群也是一种应激,因此消毒也能诱发疾病。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的消毒方法得当,就不会诱发疾病。
三、免疫抑制病的存在
常见的支原体病、传染性法氏囊病、球虫病、霉菌中毒等等,这些疾病都能引发鸡的免疫抑制,降低肉鸡的抗病力和免疫力。肠道粘膜是鸡的第一道防御屏障,也是全身60-70%的免疫细胞所集聚的场所,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肠道的免疫力也随之下降,降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,表现出过料症状。
四、抗菌素滥用
大家都知道只要鸡群一得病就开始使用抗菌药,却不知道应该合理的应用,或者说是对症用药,抗菌素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,同样它也有抗有益菌的作用,长时间使用就会引发肠道菌群失衡,使肠道的消化功能降低,表现消化不良。
预防措施:
1、使用科学配比的优质饲料,加强饲料的储存管理,经常清洗料筒,及时清除料筒内受潮饲料。
2、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,采用合理的消毒措施,每隔2周使用“PAD洁水崩溶片”进行饮水消毒一次,即清洗了饮水系统又净化了肠道内环境一举两得,常规消毒时,每周2-3次喷雾消毒,交替使用“月苄三甲氯铵溶液”进行环境、器具和带鸡消毒。
3、合理的使用抗菌素,或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抗菌素。如有球虫病时,及时驱虫,保护肠粘膜的完整性,防止并发症的出现。
4、在饲料中长期添加“祛霉禽乐旺”防止霉菌中毒。
5、使用免疫调节“123”方案,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,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。本方案已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,使用该方案的鸡群能明显的降低腺胃炎和后期肠炎的发病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