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博士谈免疫之:免疫抑制的危害以及引发因素
随着养殖保健工作的深入研究,人们清除的认识到家禽免疫抑制的问题和危害,就家禽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的现象而言,免疫抑制接触已迫在眉睫。
免疫抑制——80%的疾病发生因素
目前在家禽生产过程中,发病率日益增加,虽然设备在不断的改进,养殖观念在不断的提高,但是新的疾病依然浮出水面,而且越演越烈,比如近两年发生的气囊炎、腺胃炎、肌胃炎等疾病,无不提高了家禽疾病的死亡率和料肉比,严重降低了饲养者的经济损失。
再比如白羽肉鸡后期往往会表现腹泻、过料,在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后无明显的效果,严重的还有鸡只猝死现象;另外还有后期往往会混合感染病毒病和细菌病,大都表现预后不良。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家禽的免疫抑制在从中作怪。
引发家禽免疫抑制因素众多
1、遗传因素:
家禽品种繁多,对病原的免疫应答各有差异,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,对同一疫苗或病原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,尤其是在肉禽上表现最为突出。
2、传染性疾病的存在
尤其在病毒性疾病感染后往往寄生于机体活细胞内,严重损伤家禽的免疫器官,降低家禽的抗病力。
3、饲养管理不当
在家禽日龄较小时,未能及时调整料线或者水线,导致雏禽采食或饮水不足,造成营养不良。其次在饲料管理过程中,饲料受潮发霉,饲喂了霉变饲料均可损失免疫器官,导致家禽免疫抑制。
4、滥用药物
目前在家禽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依然严峻,有部分养殖户只要家禽不用药心理就不踏实,所以往往家禽的肝肾负担加重,造成免疫抑制。
5、寄生虫病
在家禽发病过程中最常见的是球虫病,球虫寄生于肠粘膜内,为了生存会大量摄取肠道内营养物质,甚至破坏肠道粘膜损伤淋巴滤泡,而影响免疫机能。
6、应激
养殖环境中饲养其他动物、候鸟的迁徙、排风机的启动等等外界中存在的都能为家禽带来一定的应激,影响家禽的正常代谢机能,诱发免疫抑制。
总之免疫抑制的形成不仅是单一的某种因素,更多是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,所以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把疫病消灭在禽场之外,使其不能感染禽群,是上策;如能坚持疫苗免疫,增强动物抗病力和消灭禽场环境中病原微生物,使家禽不得病,是中策;疫病一旦发生,再去治疗,则是控制疫病之下策。